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成果 > 典型案例 > 正文

持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学院工作诊改运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0-20 】

学院深入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系列文件精神和要求,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教学是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是永恒主题的办学思想,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来抓,扎实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运行机制,有效促进学校治理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坚持理念先行,做好组织保障。学校秉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培训、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年”“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推进质量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健全三级诊改工作组织机构,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的学院诊改委员会及质量管理办公室。成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诊改和平台建设6个专项工作组,组建了23个质量保证服务小组(15个行政处室+10个教学系部),组织有力,队伍精干,工作推进有序。

二是贯穿五纵五横,科学构建诊改体系。系统规划设计,科学构建体系架构。按照“五纵五横”架构,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为质量主体,以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为建设主线,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核心内容。依托质量管理平台,搭建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总体架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改组织架构

三是科学打造两链,层次分明有效传递。结合各类规划及学院年度工作要点,开展标准研制和完善,建立诊改目标链,实现了全院建设目标任务管理全覆盖;结合学院各系部处室质量目标、机构职责及岗位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标准;建立全院各层级标准体系,形成纵横衔接、相互匹配的标准链。目标标准前后呼应、有机对接。

四是构建改进螺旋,推进诊改考核互融。强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依托质量管理平台,构建起基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改进螺旋,厘清各部门管控事项,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诊断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实行考核式诊改。

五是聚焦数据治理,信息数据联通。学校大力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校园建设。投资3500余万元,打造为诊改服务的业务系统支点,建成教务、网络教学、学工、人事等平台;建设了大数据共享中心,整合教务、人事、学工等应用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诊改数据的实时采集、源头采集;建设了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和应用,平台诊断任务管理、数据管理、诊断分析、智能画像和过程监控等功能日趋完备,开展数据治理、诊改指标建模、大数据分析,形成五层面结构化、可预警的实时数据中心,实现质量数据横向、纵向比较。

质量管理平台架构

2.创新驱动引擎,全力激发诊改动力

通过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培育并形成了自主保证的质量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制度机制,深入开展“制度治理年”,制订了《质量管理办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和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诊断与改进管理办法,引导师生员工自觉将诊改思维、诊改方法融入到工作中。二是强化监督机制,重视教学全过程监管,通过教发平台、集体备课、推门听课等途径,有效推进教学质量提升。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扭住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基本任务,完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办法》,把考核结果应用于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评先树优和干部选用等。

学校诊改工作扎实推进,有力推动质量提升。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诊改的运行有效加快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进程,尤其是加快了师资队伍,在2021年度全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发展能力排名居第5位,办学水平实力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