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成果 > 典型案例 > 正文

“四个聚焦”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0-26 】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切入点,聚焦“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丰富主题活动、形成共创机制”四个方面,融合全院合力,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红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聚焦课程建设,将红色文化精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立足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将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红色革命历史、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融入学校开设的三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提炼文化育人主题。整合教材内容和文化育人主题,形成覆盖三门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育人体系转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选修课,拓宽思政育人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胶东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文精神,创设“2+8”选修菜单,开发一系列校本拓展课程,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拓宽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开设了特色文化选修课,同时开设红色文艺活动、爱国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8个红色育人模块的选修课,进一步拓展了红色育人课程体系。

二、聚焦课堂主阵地,打造“一体两翼”立体化课堂联动模式

守护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打破课堂、网络、实践壁垒,构建教学课堂为“主体”,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为“两翼”的三课堂联动模式,拓展教学空间,达到知信行统一。

(一)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

旗帜鲜明宣讲共产主义,与时俱进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用心用情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的思政主课堂。特别用好学院虚拟胶东红色文化博物馆、实体汽车文化博物馆、校史馆三个场馆,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带领学生畅游场馆,实现沉浸式体验学习。依据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以《疫情大考彰显中国好》《弘扬中国精神坚定信念跟党走》《强国有我勇做新时代先锋》等主题为全体学生上好思政开学第一课。打造“在疫情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专题课,“纪念抗美援朝”“致敬勋章英雄 不负青春使命”等特殊思政课,引领大学生铭记先烈,感恩英雄,增强政治认同,激励大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二)用好网络教学平台,让红色精神看得见,传得开,辐射广

依托泛雅平台和学习通,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胶东文化微课等网络课程,拓宽学习空间。以“学习强国”为主线,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宣传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每日党史栏目,阅读转载量累计达10万+。利用论坛、班级公共群组织问卷调查、开展红色知识答题活动并及时回应学生,增强思政教育“强信心、暖人心”功效,实现知信统一。

(三)用好实践教学新载体,上好红色文化的“大思政课”

一是形成以课堂实践为主体,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实践教学模式,达到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目标。利用丰富的甲骨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与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三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二是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特色活动,深入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农村等开展实践锻炼,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党史、增进认同。

三、聚焦活动育人,着力开展“宣讲+主题教育+社团实践”活动

(一)精心组织红色文化宣讲活动

邀请校内外党史专家、英雄后代、工匠楷模、专家学者等围绕胶东红色文化,开办道德论坛,讲述革命故事,讴歌革命精神。成立由党政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组成的党史宣讲团,充分利用百年党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对全院不同层面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开展党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累计参与8000多人次。2021年宣讲团邀请优秀学生党员共同推出“风雨兼程百年路,师生同台讲党史”活动,师生同台共展风采,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线讲述党史故事,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活动反响热烈,青年学生发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最强音。

(二)主题教育、社团实践异彩纷呈

一是创新思政课教学,丰富主题教育形式,相继开展了“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大学生讲思政课、“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征文比赛、“疫去春来主题作品”征集等思政主题教育活动,吸引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充分利用胶东半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胶东红色文化宣传周”主题活动。组织师生实地走访烟台海军学校遗址、昆嵛山一一·四暴动策源地、雷神庙战斗纪念馆、杨子荣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胶东第一县委历史文化展览馆等革命纪念地,开展革命人物巡展、红色论坛、征文演讲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三是依托青年大学习、青马培训、主题团日、爱国教育周等活动,打造了道德讲堂、红色读书会、爱心社、国旗护卫队、大学生艺术团等一批红色文化学生社团,以传承红色精神为主旋律,以浸润方式引领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青春,行动担当使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

四、聚焦机制建设,建立与地方共建基地、结对集体备课的机制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作为提升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思政教学部门组织实施、系部支持配合、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出台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紧扣主线加强合作共建,落实多层次多形式集体备课,形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

(一)高校与地方共建实践基地机制

一是学院与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栖霞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王懿荣纪念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在互派教学人员、开展红色研究项目、接待学生参观和志愿讲解、党史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实践基地设立“思政双师课堂”,根据课程内容不同,打造安排不同讲解版本,基地讲师与思政教师共上一堂思政课,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场景化,拉近了思政课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实现红色精神入脑入心。与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合作申报的《高职院校“一体两翼四融多元”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2021年度烟台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参评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是与门楼镇南庄党支部领班合作社基地合作,带领学生感受红色精神指引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现实实现途径,实现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地方优秀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

(二)“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保障教学改革融合创新

坚持“高质量、同学习、齐提升”的原则,不断深化以“五备”为中心的“手拉手”国家、省、市学校、专家“手拉手”集体备课模式,探索多层次多形式集体备课机制。校内层面,党委班子、分管领导带头集体备课、磨课,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研课程思政创新,思政教师集体研讨与教研室内部备课相结合;校外层面,建立与兄弟院校及市委党校协同备课机制;特聘全国、全省知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家马前锋、王岳喜、隋灵灵等省内外思政教授通过云端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集众人之长,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与烟台职业学院等驻烟高职院校开展青椒论坛,与市委党校专家教授共同打磨党史专题教学。集体备课搭建了集体研讨、思想碰撞、资源共享、互促进步的平台,保障教学改革融合创新。

五、主要成效

学院“四聚焦”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思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课程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育人体系的转变;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实现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学习、中国梦践行者的行为转变。形成了教师“善教、乐教”,学生“勤学、好学”的良好氛围,有效增强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学生参与思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课程满意度连年上升。

育人成果丰硕。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培养了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每年有1300多位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军报国热情高涨,参军人数连续6年保持全省首位,被山东省军区、山东省教育厅多次发文表彰。学生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先后涌现海风兄弟打工团,“星空暖阳”敬老爱老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团队,获得省市多项优秀志愿服务队的称号;200余名学生投身疫情防控,被授予省“青春贡献奖”;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无偿献血人数和总量屡创烟台市高校无偿献血新高。先后涌现出以齐鲁技师、全国技能大赛裁判牛朋朋为代表的2000多名各行各业优秀毕业生,用人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品德优、技能高、作风实,满意率97.8%。

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秉承“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